电力需求呈稳步回升态势记者从国家能源局获悉:2020年,全社会用电量7511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1%。
一是电网建设实现了新跨越。据悉,岷县属于国家级深度贫困县之一,长期以来存在着动力电延伸不足、低电压、户均容量不足等用电方面的问题,一直以来,国网岷县供电公司积极响应上级号召,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在电网建设、产业帮扶、定点帮扶三大领域开展帮扶,电压合格率达到了99.97%,供电可靠率达到了99.64%,户均容量达到了国家标准。
二是持续推进光伏扶贫。光伏发电是岷县脱贫攻坚中的一个重要项目,推动脱贫攻坚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既为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培育了新产业,又为壮大贫困村集体经济开辟了新路径,更为解决贫困群众稳定脱贫提供了新手段。近年来,公司多举措开展脱贫工作,取得了脱贫攻坚的重大胜利。十三五期间,岷县共计接入41个光伏电站,?累计并网容量18.15兆瓦,分布于岷县52个贫困村,累计发电量1926.90万千瓦时,结算上网电费593.10万元,结算补助资金750.86万元,带动当地3630户贫困户走向脱贫之路。新建及改造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2座,新建10千伏及以下线路730公里,新建及改造配电变压器 310 台,新增容量6.52万千伏安。
电力,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是乡村振兴的助推器,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基础和保障。积极开展项目帮扶,向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申请项目资金23.6万元,帮扶龙泉村实施中蜂养殖及垃圾池建设项目,购买中蜂206箱,建设垃圾池2座,购买垃圾清运车2辆,其中中蜂养殖预计每年为龙泉村贫困户增收10.3万元。三是积极打造核电全寿期数据资产管理的核心引擎和前台工具。
第二阶段为重点突破、引领示范阶段(2021年-2022年)。中国电建:推动中国电建数字化转型探索,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质量效益型一流企业中国电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晏志勇:面对数字+可再生能源时代的到来,中国电建从打通内部、融合外部、构建生态三方面着力,以产业数字化为目标,充分利用云大物移智等新技术,紧紧围绕管理数字化与业务数字化,借助电建云推动传统工程企业步入数字时代,构建面向数字时代的新电建,不断提升企业的精益化生产、数字化建造、现代化管理和智能化决策能力。二是形成支撑服务工程建管运的大数据平台中国电建通过构建符合集团管理特色的PRP-ERP-GRP项目管理体系,形成项目-企业-集团三层架构的生产运营大数据平台,不断加快工程资产信息化数字化步伐,创新生产和服务模式,赋能企业提质增效,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和效率。同时,数字化手段作为企业未来从生产到服务的能源价值链新媒介,将为企业未来的产业布局谋划与拓展带来先导作用。
面向长江生态保护,深入推进智慧水务平台建设,在数字化转型中探索治水新机制、新标准、新技术、新政策。二是通过数字化提升集团运营生产效率,支持深化改革。
三是通过数字化推动企业持续创新发展,推进高质量发展。创新体制机制,保障数字化转型高效实施。从集团层面看,建成包括集团管控、生产运营、共享服务等多环节智能决策数字化平台,实现火电、风电、水电全部发电资产接入集团生产调度中心,构建发电行业首个数字化作战室,持续运用数字技术提升资产性能,加速通过各类平台推进生产经营管理转型。依托新能源智慧运维中心建设,通过异构计算、知识计算、社会计算、可视化等方法,打造精细化的数据管理看板、全员数据赋能系统和全方位的数据决策支持。
通过智慧电厂、智慧矿山、智链物流中心、燃料一体化管控、数字化财务等业务领域的数字化整合,实现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面连接,推动实现智能感知、网络协同、敏捷响应、高效决策、动态优化,形成创新型生态。中广核:把握数字化转型机遇建好世界一流清洁能源集团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杨长利:数字化转型对于中广核打造世界一流清洁能源集团意义重大。企业管理实现全面数字化、智能化,以财务共享中心为基础,牢牢把握核心元数据、根数据,不断开放和扩大数据资产,打造数字经济新动能,持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数字华能智慧华能建设,加快建设三色三强三优世界一流能源企业。构建以中国大唐为核心的智慧能源供给生态圈,提升企业内外部的协作方式和效率。
一方面,核电行业具有技术难度大、生命周期长、系统装备复杂、安全性要求高等特点,高质量的数字化对于提升核电本质安全水平、保障机组全寿期安全意义重大。挖掘数据资源,打通数据壁垒,将数据资源作为重要的资产进行管理和运营,探索新业态新商业模式。
扎实推进数字化转型战略一是高度重视数字化转型工作。吸纳市场、技术、知识、关系、资金、服务等方面资源,开展广泛的跨界联系,实现资源动态重组,打造生态运营平台,不断推进数字化生态建设。
四是构建互利共赢融合发展的产业链生态圈通过数字建造驱动,依托建筑行业产业链,建立工程建设命运共同体,构建工程数字化生态圈,通过平台+生态的模式,重构产业全要素、全过程和全参与方,把传统工程管理、传统基建融入到信息化、数字化平台,推动工程设计、监造、储运、施工、调试、运营、维护等各环节的无缝衔接、高效协同,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数据贯通、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依托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形成新的生产力、竞争力,形成新设计、新建造和新运维,打造规模化数字创新体,带动关联建筑产业发展和催生建造服务新业态。围绕乌东德、白鹤滩水电站等重大水电工程,持续升级数字大坝,全面打造智能建造。将数字化打造成为中国大唐战略实施的重要支柱,成为体现企业使命、引领行业发展的关键,数字化将从传统的业务支撑功能转变为战略推动的源动力。通过数字化推动深化改革,为建设质量大唐、效率大唐、活力大唐、美丽大唐、幸福大唐提供制度流程的载体、执行监督的工具、经营与生产的基础、商业模式的创新、增进员工沟通的交流平台、更丰富的服务、以及更便捷的操作。统一规划企业数字化转型战略,出台《数字化转型总体规划》。加强技术攻关,实现三峡水利枢纽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国产化替代。
中国华能数字化转型的方向和实施路径为实现数字化转型的总体目标,需要重点把握3+1的转型方向:一是生产数字化转型。作为企业创新发展的源动力,数字化技术的深入广泛应用将为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创新能力,通过在集团层面集中构建、逐步沉淀数字化创新的基础能力,为创新模式与服务带来新的可能性。
通过全流程贯通、全要素覆盖,培育基于大数据的集团全方位感知洞察、智慧决策与管控能力,强化集团总部的战略引领定位。通过数字化助力完善集团三级管控体制,实现纵向总部与分子公司、横向各职能之间的流程贯通、数据共享、分级控权。
形成全流程、全业务元数据管理和全生命周期数据治理服务能力。利用集团公司清洁能源优势,开展高性能、绿色大数据中心建设,为清洁能源上下游产业提供数字基础设施保障,助力新基建。
新定位、新管控、新运营、新能力、新架构五个提升目标:新定位。中国三峡集团: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动清洁能源和长江生态环保两翼齐飞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雷鸣山:当前,三峡集团正处在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和建设世界一流清洁能源集团的关键时期,在水电、风电、太阳能等诸多业务领域,通过数字化实现效率提升、管理优化及创新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光明。建设智慧电厂、智慧矿山等数字化转型示范项目,以新能源智慧运维平台为基础,逐步接入水电、火电、燃机、核电等生产数据,形成中国华能统一的智慧能源数据平台。充分利用业务运营分析洞察和机器学习模型,自动对业务过程提出建议或作出行动,提升公司决策的数字化、智能化能力。
提升集团战略管控能力,实现战略闭环管理,实现对重要业务,特别是三重一大的透明管控和智慧决策支持,构建支持经营管理的数字化作战室。构建企业数据治理体系,统一数据结构、数据编码,形成共性元数据、根数据。
数据驱动成为发展重要动力,数据共享、数据服务贯穿上下游产业链,形成多产业链、多系统集成的智能化生产、管理、决策体系和生态。面向流域梯级大型水利枢纽网络安全,建设工控系统为主要目标的网络安全靶场,开展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综合防护演练。
完成瑞金智慧电厂示范项目建设。构建合作共赢数字化生态体系。
通过数字化转型推动集团公司由能源生产型企业向生产服务型企业转型。形成运营流程端到端集成、企业内外部基于生态圈广泛互联、由数字驱动的智慧能力,以适应新能源时代的一体化智慧运营要求。在此基础上,扩展到火电、水电等领域,实现电力生产经营决策科学化。四是积极推动经营管理数字化、流程化,实现了集团流程管理全覆盖。
数字革命与能源革命的融合是大势所趋。中国华能:融入发展新格局做坚定的数字化转型践行者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舒印彪:中国华能作为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必须牢牢抓住数字革命的契机,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为电力生产和能源服务赋能,持续推进工业化和数字化深度融合,加快推进业务创新和模式变革,努力推动能源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
面向未来,积极谋划,争创流域数字化与清洁能源智慧化典范聚焦主营业务,全面推进产业数字化创新。全面优化辅助决策能力。
从能力固化、孤立的套件系统为主的架构方式,逐渐过渡到以中台为核心、具备大数据能力、支持微服务、基于云平台、和物联网紧密连接的数字化生态企业整体IT架构,形成资源集约、响应快速、开放创新的企业IT基础平台,形成以云为中心的融合架构,打造集团信息高速公路。组织开展智慧电厂试点工作,安排37家火电、水电、风电基层企业从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经营发展等多角度探索发电企业数字化转型,及时总结经验、制定标准进行推广,多个案例已成为行业数字化转型示范样板,入选国资委、工信部典型案例。